Hello, Sunflower

Jared Padalecki及相关。

如有异常请转豆瓣“罗赛迩”,并查看日志tag。

一曲危险的牧歌

游识猷《跨性别者:喜欢穿女装的男孩需要治疗吗?》

https://zhidao.baidu.com/s/daily/2014-02-24/1398448181.html


我觉得,因自当下环境(比如独生子)和传统道德取向(比如鼓励干涉),充满焦虑的是国内的父母。

春晚上有首歌叫《时间都去哪了》,调子挺好听,数周后偶然看到歌词把我吓一跳,歌词内容可以说就是典型“碌碌无为者的焦虑”——无追求,无情趣,无成就,以是,控制后代就成了唯一重要的事。

米兰昆德拉常提起某种政治思维中的“田园牧歌”,即用浪漫的、绝对的、理想化的、意志能战胜一切的文学调调去度量社会问题。

千年来中国父母的幻象里(注意是“幻象”,充满幻象的男人可以一边殴打女友一边坚信自己最爱她),“孩子”就是《时间都去哪了》的模样:美好、纯真(“记忆中的小脚丫/肉嘟嘟的小嘴巴”)、宜于奉献(“一生把爱交给他/只为那一声爸妈”)。作为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的任何失控是会叫人焦虑、恐慌并不惜代价去矫正的。


再看看这段浓缩全曲的歌词:

“时间都去哪儿了/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/生儿养女一辈子/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”


除了上面提过的种种不切实际,“牧歌”的另一重要特点是:正当性。田园牧歌所鼓吹的内容必定是受到大环境肯定的。其实,每个特定社会环境都会有其“赞许的谎言”,比如舶来于西方、充满宗教语境的“心灵鸡汤”,又比如“卧冰求鱼”这样只求文学性完美而刻意忽略其逻辑漏洞的本土孝道。

当碌碌无为者感到恐慌时,自然不会承认自己这半辈子除了“柴米油盐(歌词)”外都把时间都花在了遛弯、钓鱼、嗑瓜子乃至夫妻吵架、打麻将上,戴上牧歌滤镜回顾自己的一生,“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”就成了这片噬人大海上最合用的浮木,因为“生儿养女一辈子”是全社会都不敢再多置喙的花费人生的最正当理由。


当然,人生艰难,蜉蝣一日,没点自我安慰谁都活不下去。但这种全社会都会盲目帮着肯定的幻象,这种要求完美牧歌的倾向,会让很多人(父母及他人)失去理智,自封权威和恩主,做出伤害他人(儿女和陌生人)的事情并坚信自己从目的到方法皆正当无比。

比如对待文中那些可怜的男孩,比如对待同性恋,比如对待女儿。



重要:该篇文章不适用于受中二病煎熬的孩纸。

——父母也是人,还好歹是成人,so猜猜怎么着?他们叫你早点睡觉、别光打游戏不读书、不要和不上进的小孩谈恋爱,是对的。是人都会犯错,连做人都没有多少经验的你,更容易深陷幻象而犯错。

评论
热度(10)

© Hello, Sunflower | Powered by LOFTER